阳春三月,陌上花开。天气的变暖又让很多人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游客已不满足于一般的观光旅游,而是渴望能够通过自助、参与、体验的方式,获得旅游的多样满足感。
那么,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着力建成旅游名省的青海现在旅游景区状况如何?日前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这几年经过全省各地的努力,我省旅游景区开发利用水平较前些年有了一定的提高,各项管理制度日臻完善、经营理念不断更新、探索挖掘文化内涵,较之旅游业其他要素业态,有了长足的进步。
旅游景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快发展,目前,全省景区总数达到106家,其中4A级以上22家(含3家5A级),为全省旅游发展起到了核心支撑作用。
但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短板,我省旅游在景区开发建设、内涵挖掘、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方面缺乏深度,潜在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待发展空间还很大。青海一家旅游企业负责人认为,青海的景区建设缺乏辅助功能的设施,但目前看青海的景区还处于“门票经济”时代,缺乏完整产业链的构造。
来青海游玩一圈的王颖双发出这样的感慨:听说青海的特色小吃很多,可是都不知道该去哪里吃,而且吃几样小吃可能还得跑几个地方,有些还得专门去饭店吃,我们更希望在路边小摊尝尝青海的味道。
青海胡杨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旅游业发展逐步壮大,但相比景点资源的开发,相关产业,例如餐饮、酒店、购物等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而且相关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健全,服务能力更有待提高。
显然,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感慨也映射出我省旅游链打造中的短板。
旅游业说到底具有很强的经济属性,是一个关联度高的产业。
然而,旅游景区深度开发需要一个积累、完善的过程。况且景区自身还要不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那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破解这些难题,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业内人士积极进取。
《青海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建成启用西宁市游客集散中心并完善青海各地旅游服务功能,推动旅游业与信息咨询、文化创意、会展博览等互动发展。
“要从统筹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全产业链理念谋划和发展旅游,把各地区作为一个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核心是由原来的景区景点孤立发展、条块发展,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副省长韩建华说。
省旅发委主任徐浩也提出要认真研究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区景区资源特色,推进产业融合,积极培育景区新业态,加快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致力开发旅游新产品,降低门票收入在景区总收入中的比重。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文化、美食、民俗、运动等多元化、复合型的景区形态,让游客放慢脚步、放松心灵,细细品味,流连忘返,实现景区业态优化、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景区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是对外宣传时最响亮的名片之一。游客茶余饭后能到哪转转?青海省康辉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董伟也提出自己的建议,打造百姓身边的、更加平易近人的标志性区域,引导百姓发现自己身边的美,还得在挖掘、创造、建设富有青海文化特色,集展示、游览于一体的街区景观上下功夫。
西宁作为丝路线上的中心城市,集散中心的地位愈发明显,应该把西宁打造成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和辅助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打造符合西宁特色的街,保留一个城市原有的味道。
“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展旅游活动,为的是收获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青海坐享深厚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这一天然优势,如能在景区之外形成特色街区游,又将为本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董伟说。
如果在冬季,青海景区没什么看点的时候,那么美食难道不是一种文化吗?让客人来青海品尝美食,可以做美食之旅,然后把景点作为辅助的项目。这也未尝不可啊!董伟说。
还有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在景区建设管理以及经营方面,应该对游客的需求进行细致研究,比如我省景区应开辟对特殊群体(老年人、婴幼儿、残疾人)的专用通道、提供专门服务(如雨雪天、气候多变等情况下雨衣、雨伞、医疗、大衣、少数民族语言等)。这些细节,也会赢得游客的好口碑。
徐浩也提出,要从今年起在全省开展为期三年的全省景区建设提升行动,推进景区向优质、亲和、高品位方向发展。着力推进景区向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服务品质高、综合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核心景区方向发展,努力实现我省景区的功能综合化、管理规范化、运营市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