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农家炕、品农家饭、感受农耕文化,在流水潺潺间看蓝天白云,在绿水青山的怀抱中,体验乡村旅游的惬意和浪漫,如今,都市人越来越喜欢到乡村农家乐,体验乡村旅游的浪漫和情怀。
西宁市民的手机里、微信朋友圈里、微博里,视频里,一个个镜头下,一张张照片里,是西宁市10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带来的一系列联动效应,是昔日贫困村庄的美丽蜕变,是久居闹市的市民畅享田园风光的惬意,是贫困村民通过乡村旅游鼓起来的钱袋子……如今,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旅游画卷,正徐徐向我们而来。
近年来,西宁市将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传承历史记忆根脉、沿袭多元民风民俗、保护传统村落民居、恢复乡土景观风貌、保留乡村农耕文明、促进城乡互动交融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紧紧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总体要求和“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目标,依托高原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俗人文、多彩的农耕乡趣,统筹实施美丽田园创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节会品牌推介、精准扶贫等7大行动,通过串点连线协同发展、多元融合提质增效,全力推进10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成效明显,涌现了千紫缘、边麻沟、小高陵等一批文化底蕴深厚、鲜明特色独具、产业规模较大、深受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接待点和特色村落,城北区陶北村、晋家湾村,湟源县申中乡前沟村、大通县边麻沟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湟中县上山庄获农业部“一村一品”休闲农业示范村和林业部“全国六大最美花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获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卡阳村获中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基地称号,慕容古寨获评全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惠及31个乡镇121个村、辐射11.6万名群众,4758名贫困人口通过乡村旅游致富增收,开创了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新高度。
“绿水青山·幸福西宁”2019乡村游启动
4月28日,由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湟中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绿水青山·幸福西宁”为主题的西宁·2019乡村游启动,其根本宗旨是通过乡村旅游系列活动开展,进一步宣传推介西宁市优质乡村旅游资源,积极搭建农旅融合发展平台,凝聚社会各界对西宁市乡村旅游的关注支持与发展共识,凸显西宁市乡村旅游发展绿色生态本底,打造乡村生态旅游新品牌,促进乡村旅游多业态高质量发展,以此扩大乡村旅游市场,推进现代化农业进程,构建乡村旅游集散地和现代观光、休闲农业精品示范区,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示范引领,带动全市10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全域全景式休闲观光、度假娱乐、采摘体验、农副产品交易等乡村旅游业态发展,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市场,拉动消费,促进区域内农民就地就业创收、农业增产增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西宁市乡村旅游发展始终围绕“一带一品牌、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格”的发展理念,10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差异定位、错位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互补共促的乡村旅游多元业态。广大游客和市民可以在窎沟示范带领略独特的乡土景观风貌、传统乡村民居,在东峡示范带可以参与刺激的户外运动、滑雪嬉冰,在景阳示范带体验设施农业、果蔬采摘的乐趣,在西纳川示范带看到高山牧场及久远的酩馏酒酿造传统工艺,在小南川示范带感受皮影非遗传承及3D沉浸式太空影院,在鲁沙尔示范带体验铜银器加工、农事农趣,在城郊示范带享受乡土美食、休闲民宿,也可以在日月山示范带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攀爬高山网红玻璃栈道。
西宁市乡村旅游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启动以来,西宁市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旅游提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转变产业方式,汇聚发展动能,延展消费业态,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大通县、湟中县和湟源县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城北区陶北村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湟源县申中乡前沟村、城北区晋家湾村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全市共有农家乐464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73家;从业人员12528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1080人,带动农户6239户,2018年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810万人,同比增长27.5%,实现旅游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38.6%。
立足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打造乡村旅游
坚持整体谋篇布局,统筹推进
●强化规划引领。将环保生态审核前置,严守土地、生态“红线”,全面加强评审环节管理,确保规划能落地、可执行。重点加强同类旅游规划、同区域乡村旅游规划的定位区别和特色差异,培育10条示范带各自特色。
●突出重点项目。重点实施标识牌、公共服务、示范点打造、新业态培育和助力扶贫攻坚五个方面进行项目优选,资金支持,投入专项市级旅发资金支持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
●优化部门合力。结合职能划转,加强乡村旅游建设共识与合力,编制出台《西宁市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与发展总体方案》,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健全考核评价。将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纳入行业考核目标,制定出台《西宁市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要求和验收方案》,确保全面建成10条乡村旅游示范带。
积极培育新业态,示范引领
●培育示范点。持续推进卡阳、边麻沟等现有示范点完善提升,加快推进包勒、上胡丹、康乐村等后续示范点培育打造,形成梯次推进,稳步提升态势。
●培育创新项目。逐步弱化花海项目、优化餐饮项目,全面培育手工制作、实景体验、现场互动、民俗参与等新项目和新业态以及“后备箱”工程,培育一批醋坊、酒坊、油坊等回归乡愁记忆,展现现场加工制作的特色项目,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创客、创意基地。
●培育产业链。围绕延长消费时间,积极培育多产业融合发展业态和精品民宿产业,提升过夜游客占比和人均消费,切实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宽度和长度。
持续深化教育培训,厚植动力
●坚持外脑外力引入。努力争取专家团队和专项培训资源,通过论坛、讲座、外出学习等形式积极引入国内前沿和行业先进的乡村旅游思路理念,逐步转换为自身发展动力。
●坚持标准化植入。持续深化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内涵,在标识牌体系、服务流程、服务礼仪等环节引入旅游标准化理念,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坚持交流与提升。优化乡村旅游轮岗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营,通过同岗位异地轮岗、不同岗位交叉轮训,带动比学赶超,不断加强行业内部学习与交流,促进共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