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和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引导发挥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奋力推进海东市乡村旅游向高质量发展。10月24日至25日,海东召开全市乡村旅游现场观摩暨发展大会。
在25日举行的大会上,乐都区政府区长曾水清、平安区政府副区长王海波、民和县政府县长马维忠、互助县政府县长安永辉、化隆县政府县长马占奎、循化县政府县长韩兴斌,围绕重点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目标、具体措施、进展完成情况、周边环境整治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思路举措进行了交流发言。
曾水清:让更多游客体验河湟梨文化
下寨村位于乐都区碾伯镇东侧2公里处,兰新铁路、京藏高速、鲁大复线、民小公路穿境而过。全村现有软儿梨树1万余棵,其中,百年以上的梨树达300多棵。村庄拥有传统遗留的特色民居、深邃久远的河湟文化及农耕文化、优美秀丽的田园风光、历史久远的圣母庙等旅游资源。
曾水清说,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乐都区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乐都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和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乐都区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将下寨村梨花园开发建设纳入乡村旅游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进行重点规划、重点打造。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要求,立足下寨旅游资源实际,坚持把文化元素、历史积淀、自然山水融入旅游规划之中,编制完成了下寨村梨花园旅游规划(待审定后按规划立即进行建设),并与相关企业对接签订了投资协议。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加大下寨村宣传力度,提高了下寨知名度,提升了“河湟古都·人文乐都”旅游品牌形象。
曾水清表示,乐都区将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将下寨梨花园建设作为全区乡村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进一步完善工作机构,制定方案,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攻坚,全力保障下寨梨园建设。同时,强化要素保障,及时解决开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力争年底前取得规划批复,2019年初全面开工建设。将突出规划在下寨梨花园开发建设中的作用,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原则,在保护好现有古树、古村、古庙、古巷的基础上,整合河湟文化、梨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打造以河湟曲艺和采摘为主的梨园观光区、以影视制作和风情小镇为主的休闲商住区、以鄯州节度府和彩陶为主的山脚民族风情区、以富硒农产品种植体验为主的硒乡农场、以热气球和水滑道为主的山体康体运动区五大区域,力争将下寨村打造成西北地区有影响力的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及河湟文化展示基地。整合交通、水利、扶贫、农牧等部门资金,不断完善下寨村基础设施,全面实现“景景通”;规范设置统一的个性化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导览图,健全完善旅游设施;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对照《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指南》进行全域、系统的规划建设。建立政府统筹协调、旅游企业扶持农户、农户广泛参与乡村旅游服务的机制,鼓励农户成立农旅专合组织,整合乡村土地、资产、资金、人力等要素,通过要素入股,增强农户参与梨花园建设的整体合力。
同时,将着力办好下寨梨文化艺术节,进一步扩大知名度、美誉度;不断完善乡村旅游营销机制,通过旅交会推介、旅行社外联促销、旅游网络营销平台推介等多种方式加以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下寨体验河湟梨文化。
安永辉:把旅游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近年来,互助县依托独特的人文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县旅游业特色鲜明,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今年投资1.4亿元,实施了东和麻吉油嘴湾、威远镇卓扎滩、南门峡生态田园风情旅游带3个乡村旅游项目,全县乡村旅游初具规模。
安永辉说,1至9月,全县接待游客40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68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实现收入5.6亿元,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30%。
安永辉表示,互助县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全市乡村旅游推进会精神,按照“高原旅游休闲度假区和土族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的发展定位,着力把旅游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促进全县旅游业向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落地见效。将进一步完善《南门峡生态田园风情旅游带规划》《南门峡镇磨尔沟乡村旅游实施规划》《南门峡镇花石谷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托南门峡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南门峡打造成集田园风情观光、乡村休闲度假、藏传佛教文化体验、地域民俗风情展示于一体的全景化高原牧野田园风情旅游目的地,力争明年6月份建成;将磨尔沟打造成集乡村休闲、民俗体验、山地运动、沟域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青藏高原牧野原乡,力争明年6月份投入运营。同时,将积极打造南门峡田园风情旅游带、东和麻吉油嘴湾花海、威远镇卓扎滩村等乡村旅游环线建设,构建与大通边麻沟互联互通、客源互送、互补共赢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重点将深入挖掘南门峡旅游发展潜力,充分利用森林、峡谷、湿地、中藏药材、宗教文化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民俗体验、田园观光、摄影采风、自驾营地、低空飞行、徒步健身、森林氧吧、康体养生等新兴旅游业态,构建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业态群。推出冰雪体验游、冰瀑、民俗文化品鉴游等高品质冬春旅游产品,解决旺季过旺、淡季过淡的问题,把“冷资源”转化为“热效应”。推出以精品乡村客栈、特色民宿为主体的多元化住宿产品,增强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力争培育农家经营主体100户以上,乡村客栈、精品民宿20家以上。
同时,将加强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培育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抢抓春秋季造林黄金季节,重点在旅游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周边开展植树绿化,结合“多城联创”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好“旅游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狠抓旅游景点及周边环境整治,不断优化环境质量,努力让村庄美起来、村民富起来、生活好起来,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马维忠:让官亭成为青海顶级文化旅游休闲小镇
近年来,民和县紧紧围绕喇家遗址核心开发,以跻身全国特色小镇为契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配套,科学谋划风貌塑造、产业培育、品牌建设,全力打造集“喇家文化、大禹故里、黄河风光、土族风情”四位一体的青海顶级文旅休闲小镇,加快推进了官亭古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马维忠说,民和县高起点顶层修编《三川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官亭-中川城镇总体规划》等,做到面有总规、点有详规,为加快“四带、双轴、多组团”的空间布局和宜居、宜业、宜游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高质量改造公共基础设施,高水平完善交通服务体系,服务设施有序推进,镇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服务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突出旅游产业和品牌建设,充分发挥人文厚重、资源丰富的旅游后发优势,不断扩充城镇知名景点建设内涵,全力打造以喇家遗址、土族风情等为主的全省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和特色旅游名片。喇家遗址各项建设进展顺利,即将开园。喇家民俗村竣工投用,扶持发展农家乐33家,三川黄河水利风景区、堡嘉隆葡萄酒庄、永录民俗博物馆建设稳步推进,临津古渡广场开工建设,大禹故里园、喇家寨完成规划设计,三川旅游环线和精品路线已具雏形,旅游品牌越来越响。同时,围绕环境优美、秩序优良、彰显特色的建设目标,制定完善《官亭镇集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成立官亭镇城镇综合执法队,严格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全天候、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特色牌匾有序规范,集镇面貌全面改善。
马维忠表示,今后,民和县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着力在完善吃住游购为一体的商贸和旅游服务功能上下大气力,努力将官亭古镇打造成独具特色、独富韵味的青海顶级文化旅游休闲小镇。围绕完善官亭古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同步推进集镇路网、管网、绿网建设,持续提升城镇功能和品味。积极构建以喇家遗址为主打品牌,以大禹文化、土族风情、黄河风光等为辅助旅游产品,喇家寨、临津古渡广场、三川黄河水利风景区、堡嘉隆葡萄酒庄、永录民俗博物馆为主要景点的三川地区旅游圈。加快星级宾馆、商务酒店、商贸市场建设,着力完善吃住游购服务功能,切实改善旅游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对高质量、高品质生活的需求,逐步形成旅、文、商、住、居等产业的融合体系,持续增强游客留驻能力。
王海波:把洪水泉村打造成民族团结示范基地
洪水泉清真寺,位于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距城区36公里,不仅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还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具有较高历史、人文和建筑艺术价值。198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海波说,洪水泉清真寺是清真寺建筑艺术中国化的典型代表,堪称是中国清真寺建筑史上的一绝。平安区已经成立洪水泉村乡村振兴暨民族团结教育示范点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洪水泉乡洪水泉村乡村振兴暨民族团结教育示范点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鉴于清真寺出现文物本体木作松散脱落、腐朽、建筑墙体开裂、地基下沉等问题,平安区启动了洪水泉清真寺保护维修工程,对大殿(礼拜堂)、邦克楼、山门、经学房等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目标任务,强化了洪水泉清真寺宗教事务管理,全面推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将高标准打造成为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典范、民族团结典型和培养爱国爱教人才基地。此外,还对洪水泉村进行了整村开发,发展优势产业,整合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形成文化、农事、旅游融合发展的特色乡村旅游点。目前,维修加固和强化管理工作已经完成,整村开发项目正在进行。
王海波表示,平安区将以民族团结为主题,深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努力把洪水泉村打造成为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典范、民族团结的示范和培育爱国爱教人才基地。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洪水泉村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即营造一片绿——民族团结林、打造一条文化长廊、扶持一个支柱性产业——牛羊养殖、支持1至2户农家院、树立一批典型),全力提升洪水泉村的道路、水电、通讯、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动员部署,进行广泛宣传,选择集中养殖点,加快推动全村散养户整体搬迁,从根本上改变村容村貌。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和企业对洪水泉清真寺项目的支持,通过资金、项目扶持、招商引资、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培植建设洪水泉村乡村旅游项目。以洪水泉清真寺为核心,结合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进一步挖掘洪水泉清真寺文化内涵,丰富洪水泉村旅游业态。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传统及新兴媒体,推介洪水泉村乡村旅游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餐饮、特色商品,不断提升知名度、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