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海敦煌海瑞旅游车队
 
当前位置: 青海旅游包车 > 旅游资讯 > 正文
旅游资讯
旅游资讯
 
丝绸之路青海道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初探
来源:青海敦煌海瑞旅游包车 日期:2018-9-11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把古代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的国际陆路大通道。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各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其他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共同发展平台,丝绸之路也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意味着成为首例文化线路类型的跨国合作申遗项目。申遗成功,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再次架起了包括青海在内的中国多个区域和世界交流合作的廊桥。
  近年来学术界对丝绸之路和世界遗产旅游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成为热门话题之一。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旅游的关系以及遗产地资源利用、遗产旅游与城市发展研究、遗产旅游开发与社区参与、遗产旅游市场与旅游者行为、遗产旅游影响研究等方面。目前除了重视个案研究、实证研究以外,廊道遗产、文化线路以及线性文化遗产,这些议题既是国内外遗产保护的热点,也是目前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难点。与其他文化遗产不同,廊道遗产、线性文化遗产因其空间和时间上的跨度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遗产保护和利用有一定难度和特殊性。
  目前研究成果趋于多样化,呈现跨学科、多视角、案例多的特点。而对丝绸之路“青海道”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较少,重视不够。因此,未来关于“青海道”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研究仍有较大空间,加强廊道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将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丝绸之路“申遗”与丝绸之路青海道
  (一)遗产旅游的价值与意义
  世界遗产地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世界遗产的品牌含金量越来越高。从国外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中的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还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埃及,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从国内来看,世界遗产的带动不断造就一批新的旅游目的地,一些十几年前人们还非常陌生的地方,如今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世界遗产所带来的综合社会效益。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己经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世界遗产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遗产旅游在旅游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随着旅游资源开发从自然景观的原始展示向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转变,各种文化遗产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深层开发已经成为旅游业生命力的源泉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对旅游业的影响
  2014年多哈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顺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从中国古代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进入天山山脉地区,路网跨距近5000公里,总长达8700公里。作为大型文化线路,中国段陕西、河南、甘肃、新疆四省区共22处遗产点。包括各帝国都城、宫殿群、佛教石窟寺、历史遗址、关隘等。这些遗迹是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的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在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有利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申遗成功不仅将使原来的旅游热点更热,也会使原来的非热点成为游客关注的中心。此外,增强了相关遗产地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也为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带来了极佳的机遇。有效地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开发合作,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社会经济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列入遗产名录,不但有利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而且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申遗的成功必将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促使国家投入更多的资金以改善地区的交通状况,使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文化古迹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也由此带动周边酒店业及餐饮业的发展。
  (三)丝绸之路青海道申遗
  从青海向北、向东、向东南、向西、向西南,都有着畅通的交通路线,联系着中国与漠北、西域、西藏高原、印度等地的交往,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段重要干线和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青海道”沿途分布有大量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汉、唐至明、清的珍贵文物。公元10世纪时期北宋政府为绕开西夏的领土,开辟了从天水经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为宋代之后一条新的商路。在丝绸之路东段与河西道平行的有一条道,它就是青海道,也叫丝路东段南道或南线。 “青海道”主要分三路,北路出西宁向西北行,渡大通河,越祁连山,进入甘肃;中路出西宁经青海湖北岸,沿柴达木盆地北缘至大柴旦,北上经当金口至敦煌;南路自西宁过日月山,沿青海湖南岸、柴达木盆地南缘,经都兰、格尔木,西出阿尔金山至新疆若羌。中路和南路均横穿青海省全境,出省境后经河西走廊与新疆的丝绸之路合并。丝绸之路“青海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曾担负了二百多年中西交往的重任。
  2006年,由我国政府联合丝绸之路亚欧沿线国家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我国部分由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河南等省区共同申报。其中,丝路申遗中国段预备名单中,青海有四处遗产点,分别是热水墓群、日月山、西海郡故城、伏俟城。其中,日月山遗址坐落在青海省湟源县西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汉藏文化交流、贸易互市的重要节点,目前也是青海省知名旅游景区之一。位于海西州都兰县的热水墓群、海北州海晏县的西海郡故城遗址、海南州共和县的伏俟城也是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重要节点,是青海省墓葬、古代城市遗址的典型代表。随着未来丝绸之路遗产点的扩充, “青海道”的遗产点将被更多的人熟知,对青海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加强丝绸之路相关文物的保护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 “青海道”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发展策略
  (一)文化遗产资源禀赋
  长达2000多年的文化沉淀和文化蕴涵,使得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使该区域从旅游资源密度、旅游影响力和旅游资源等级方面都达到极高水平,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好的基础。丝路之旅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伊始向海外重点推介的黄金线路之一,也是世界旅游组织向国际旅游市场着力推介的世界级旅游线路产品之一。丝绸之路“青海道”拥有类型多样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富集。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审美价值。目前青海省有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43处,共有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五种类型。其中,古建筑共有22处,占51.2% ;古遗址10处,占23.2% ;古墓葬4处,占9.3% ,石窟寺及石刻3处,占7%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处,占9.3% 。古建筑和古遗址占总量的74.4% ,也是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中之重,其中塔尔寺、隆务寺、瞿昙寺、佑宁寺等都是青海省知名景区,被成为“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目前正在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青海首个获批立项的考古遗址公园,集中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古文化遗址和史前灾难遗址,具有教育、科研、游览和休闲等多项功能。随着对文物的合理利用,未来将有更多的古代遗址遗迹将成为旅游景区或景点,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目前青海省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3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8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5项,分别是热贡艺术、花儿、藏戏、 《格萨尔史诗》、河湟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6项,在非物质遗产保护方面,通过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实施,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青海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目前共有10种类型,分别是民间文学( 8 项)、传统音乐( 12项)、传统舞蹈( 8 项)、传统戏剧( 3 项)、传统美术( 7 项)、传统技艺( 8 项)、民俗( 12项)、曲艺( 4 项)、传统体育和游艺( 3 项)、传统医药( 4 项)。青海目前已有60%的3A级以上的景区实现“非遗”文化进景区,传承人向游客进行现场展示、非遗产品销售等方式,既丰富了旅游项目,又保护和传承了非遗文化。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融入景区之中,将成为评定、复核3A景区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丝路“青海道”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策略
  近年来,青海省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旅游产业无疑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先导产业,也将承担保护文化遗产和资源环境的重任。根据2006年到2016年《青海统计年鉴》的数据,对青海省近11年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进行分析,来青旅游的人次和旅游收入在不断增加, 2006年青海旅游人次有814.5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5.69亿元,到2016年旅游人次达2876.92人次,旅游收入达310.3亿元。尤其是从2010年以后旅游收入增速更快,从青海省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和大力发展旅游业,创新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对丝绸之路青海道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根据目前青海省旅游发展趋势,对于未来“青海道”遗产旅游的发展,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分析:
  1.完善基础设施助推遗产旅游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青海省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旅游业成为青海省重要产业,对促进当地群众增收和脱贫致富,推进生态环境和文化的保护,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将积极促成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旅游在推动互联互通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和作用。 2017年7月宝兰高铁开通,极大地缩短了西宁到西安的距离,西宁与西安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宝兰高铁的开通将促进两市旅游、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与此同时,西宁和西安联合举办“梦回丝路”首届双西(西安西宁)文化旅游节,开通西安到西宁的“幸福西宁号”旅游专列,将进一步促进两地旅游产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互换和客源互送。通过发展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旅游,加强旅游合作,将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青海文化遗产旅游总的现状是“热点过热,冷点过冷”,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要以西宁市、海东市、格尔木市等为重点支点,发挥重点城市的集散作用和枢纽作用,也要提高小城镇的旅游集散功能和服务水平,率先为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完善基础设施,解决丝绸之路交通瓶颈问题。
  2.整合遗产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提档升级
  目前丝绸之路“青海道”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内涵挖掘不明显,旅游资源组合结构不合理,旅游景区呈现“弱、小、散、杂”的现状。发展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通过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在衡量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开发条件和限制因素的基础上,以区域交通为纽带,要将遗产点串联成最佳的旅游线路,以丝绸之路“青海道”文化遗产为核心资源,整合沿途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带动冷点景区,同时,还可缓解热点景区的接待压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积极开展旅游服务创新,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旅游业带动餐饮、住宿、金融、信息、娱乐、建筑等行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整合沿线遗产资源发展自驾旅游
  随着游客需求的转变和旅游方式的改变,自驾游成为来青游客首选,目前省内较热的自驾游路线包括:第一,西宁-海晏-青海湖二郎剑-金沙湾-黑马河-茶卡-刚察-祁连-张掖;第二,西宁-塔尔寺-日月山-倒淌河-黑马河-茶卡-德令哈-大柴旦-冷湖-当金山-阿克塞-敦煌;第三,张掖-祁连-共和-玛多-玉树-那曲-拉萨。通过与丝绸之路“青海道”对比发现,青海省自驾游大部分线路与古丝绸之路“青海道”线路一致,曾经的古道在今天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又焕发了勃勃生机,同时也带动了“青海道”周边区域产业发展。事实上,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分布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知名度较高的景区外,大部分游客都处于未知的状态,因此,通过自然+人文、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等途径,整合“青海道”沿线众多的遗产旅游资源,形成丝路旅游产品,使得“青海道”成为自驾旅游的黄金线路。
  4.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和谐共生
  青海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鲜明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丝绸之路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在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不损坏现有和潜在的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开发。丝绸之路“青海道”以高山、荒漠、草原为主,生态环境独特优美,文化遗产也极具价值,但也十分脆弱,容易遭到破坏。目前丝绸之路“青海道”旅游业发展仍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游览层面,旅游盈利模式仍是以单一的门票收入为主,大量的游客集中在热点景区,使得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受到威胁。发展丝绸之路深度旅游,就是要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发展。增强游客的保护意识,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文化遗产破坏。
  三、结语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杰作。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青海道”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利用的前提是做好保护工作,遵循“保护第一”的原则,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旅游利用是目前实现丝绸之路“青海道”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但也要考虑文化遗产能够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因地理区位、旅游开发力度和宣传促销以及地域因素的影响,丝绸之路“青海道”很多文化遗产点旅游开发处在初期阶段。发展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有利于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发展。增强游客的保护意识,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文化遗产破坏,实现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和共赢格局。

【声明】本文章系本站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上一篇:循化实现旅游收入9亿元
下一篇:以“一优两高”引领西宁旅游高质量发展
青海敦煌海瑞旅游车队
快速导航
线路推荐 包车车型
靠谱司机 游客攻略
旅游资讯 旅游景点
酒店宾馆 青海美食
旅游工具箱
天气预报
青海地图
列车时刻
航班查询
电话: 18992849520
电话: 18992849520
投诉电话:18992849520
微信: 18992849520
邮箱: 158973509@qq.com
QQ: 158973509
扫描微信二维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