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是我国自南北朝时期传诵至今的诗句。其中所描述的草原风光引人无限遐想。在祁连山脚下,门源回族自治县苏吉滩乡苏吉湾村,广袤的天然草场不仅给游客们提供了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也给这里的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祁连山脚下那片丰茂的草场
进入8月中旬,在门源县已很难觅得成片的金黄油菜花海,所幸,在通往祁连山生态牧场的道路旁,依然能够看到油菜花静静地开放。
祁连山巍峨耸立,山间的大风似在彰显它不可侵犯的威仪。然而,却对眼前的这一片牧场展现出极尽的温婉与大爱——青青的牧草随风划出一道道波浪,牛羊徜徉其间,随草浪若隐若现。
在一片牧场边缘,一座简易的牛舍内,两头奶牛若无旁人地看着从身前走过的人群,而在奶牛身后的牧场,两头小牛犊隐匿在齐腰深的草海当中。
“今天这两头奶牛已经挤过奶了,不然的话,你们可以体验一下挤牛奶。”祁连山生态牧场经理邓香香笑着说道。
在这座牛舍的对面,两座体验房和一处冷藏室并排而立。这也是这座牧场给游客提供的第一处牧场生活体验区。
用挤出的牛奶制作酸奶、蛋糕、馒头,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从中体会到动手的乐趣。纯天然食材所生产出来的纯天然食品,对游客有着不小的吸引力。更何况,这里4000公顷的广袤草原,不也给每个人提供了快乐、童真、浪漫的意境吗?
骑马、射箭、篝火,与城市灯红酒绿的生活相比,这里或许更能激发一个人内心最为本真的快乐。到了夜晚,躺在草地上看祁连山的星空,在黑帐篷里体验一把牧民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岂不美哉?
据邓香香说,祁连山生态牧场里的20余顶黑帐篷,全部由当地村民纯手工制作。一顶帐篷需要12个人,历时一个月才能完成。帐篷内的摆设、用具,也尽量还原牧民生活所需。
依托门源县独特的自然风光、天然草场、油菜花海、民俗民风等资源,优化草原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牧业,打造生态休闲牧场,提高农牧民收入,正是这处建立在祁连山脚下生态牧场的初衷与发展目标。
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48岁的赵永香和沙雄军是来自苏吉湾村的村民,夫妻二人已经在牧场里工作了两年多。赵永香说:“如果我不来牧场工作,或许我的两个儿子只能有一个去上大学了。”
目前,赵永香和爱人沙雄军负责在牧场里挤奶、喂牛,两人每个月有近7000元的固定收入,而在此之前,两人只能依靠放牧少量牛羊的不稳定收入,来维持家里人的开支。那时,一家人的年收入最多也就两万元。“照以前的那个收入,家里供一个大学生都很困难。”
如今,赵永香两个儿子一人一年在大学的费用就需要2万元左右,虽然还有些紧张,但相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2015年,青海百益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当地村民签订了4000公顷土地的流转合同,赵永香家的土地也在其中。十几万元的土地流转费用,牧场里每月3000余元的工作,让赵永香家里的生活质量迅速得到了提高。在祁连山生态牧场里工作的苏吉湾村村民远不止赵永香一人。祁连山生态牧场以“种养联动,旅游带动”方式,带动近200余户农户发展乡村旅游,解决600余人就业问题,年收入3600万元,可达到利税1300万元。
“生态旅游+扶贫”的双丰收模式
祁连山生态牧场有机整合祁连山金牧场、百里油菜花海、高原民族民俗等丰富自然和人文资源,用“公司+基地+农牧户”方式,高标准打造“祁连山生态养殖休闲旅居牧场”。牧场分“天然牧场观光区、生态养殖畜牧产品展示区、特色民俗体验区、人文景观区、休闲运动养生区、草原住宿、餐饮区、民俗歌舞展演区、牧场步行街”八大功能区,牧场主打生态养殖、旅游开发。牧场总投资1.5亿元,将于2019年完成全部投资。项目建成后西门塔尔牛养殖规模3000头,白牦牛2000头,年接待游客人数将达到12万人次。
作为门源县旅游扶贫的典型案例之一,祁连山国际生态牧场主要通过租用土地、提供就业岗位、转变种养观念及带动旅游特色产品销售等措施来推进旅游扶贫工作。这种发展运作模式也是门源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兰新铁路“大动脉”,门源县大力实施旅游业转型升级策略,着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达26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亿元,同比增长17%和25%,游客人均消费247元。全县共有各类宾馆80家(其中星级宾馆11家),床位5800余张;农家乐总数达135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44家);直接从事旅游生产与服务的人员32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10000人,农牧民通过餐饮、住宿、售卖土特产品、运输等方式增加收入,收益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