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假日及周末,到田园乡村畅游花海,成了很多市民休闲旅游的首选。花开时节,游人如织,一个个小村庄里自驾车排起长队。今年,高原的秋天似乎来得比往年早一些,那么赏花经济如何常开常艳?
乡村成了“花花世界”
这个夏天,青海人的朋友圈除了热门景区景点外,又被一片一片的花海刷屏。春夏两季,青海可谓“花花时节”。春季,山里林间,桃花、杏花、梨花交替盛开。夏季,除了金黄的油菜花,各乡村花海争奇斗艳,美丽的田园风光吸引省内外游客蜂拥而至。
一到周末,市民周慧就喜欢跟家人去西宁周边的花海转转。前几天,周慧带着一家老小前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花海,为了避开旅游高峰,一家人一大早就出发了,但到达目的地时发现,来自四面八方的自驾车已经占满停车场入口,周慧光等停车位就等了一小时。
花海早就让一个个小乡村成为旅游爆款。几周前,周慧去互助土族自治县、湟中县的花海游玩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没想到今年的花海这么火,景点里的游人密密麻麻,周边停车位一位难求,农家乐餐饮火爆,玩一个游乐项目买票排队半小时,吃一碗酸奶都要排十几分钟的队。”周慧向记者分享着她的花海体验。
这几年,我省各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花海经济迅速发展。金盏菊、格桑花、薰衣草、榆叶梅、马鞭草、红刺玫瑰等各种观赏性植物扮靓了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也为村庄百姓带来不菲的收入。
百姓吃上旅游饭
进入七月以来,我省部分花海的日接待游客数量不断刷新纪录。记者从湟中县旅游部门了解到,截至2018年7月底,湟中县乡村旅游人数达145.25万人次,收入4.33亿元。其中,拥有原始森林与花海的卡阳景区旅游人数达到3.5万人次,旅游收入42.7万元。包勒村旅游人数达到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4万元。
作为我省“网红”花海之一的大通县边麻沟花海,让青山绿水转化成了百姓的金山银山。花海负责人李培东告诉记者,每年,边麻沟的花海农庄吸引游客数量超过50万人次,大量的游客带动边麻沟农家院、小吃摊位、自助茶园、超市等收入增长,拓宽了百姓的增收渠道。仅2017年,边麻沟村门票收入达300万元,农家乐、自助茶园等收入达500万元,并带动周边村庄200余人就业。
周治林是边麻沟村村民,随着边麻沟村旅游的发展,园区百花盛开后,享受田园乐趣的游客越来越多。2017年,周治林一家贷款在自家院子里盖起两层小楼,开起了农家乐。农家乐开张营业后生意红火,旅游旺季时的收入翻了几番,眼瞅着火爆的生意,周治林的笑容比花还灿烂。“这两年出去打工的人都回来开农家乐了,生意都还不错,我们现在就是希望吸引更多人,留住回头客。”
花海经济如何常开常艳
花海经济虽然让很多百姓吃上了旅游饭,带动了一方的人气和收入。但很多游客在游览中发现,仅西宁市周边就有多处赏花地点,花海经济同质化激烈竞争的同时,存在内容单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花海经营者也在担心,受高原季节性影响,花海面临着淡季太长旺季太短的尴尬,花季一过,拿什么吸引游客?
目前,全省有花海景点六十多处,如何让赏花经济常开常艳?对此,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高原上的赏花经济模式受花期限制太大。一般花的花期比较短,高原地区季节性太强,受气候条件限制。如果遇到低温、降雨、强风天气,花瓣很快就会凋谢,赏花经济难以持久盈利。从农林角度来看,针对赏花“昙花一现”的问题,在可选择的种植品种有限的情况下,花海景点可以发展其他果树以及绿化种植,通过花种搭配延长花期,延长当地赏花经济的热度,实现一年四季色彩变换。
记者从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了解到,近年来,我省部分地区通过深挖当地民间民俗等文化资源,从单一的花海发展到卖门票、卖产品、卖服务,花海经济实现游客从免费观赏到购票观赏,这种融合实现着花海经济产业链的延伸。全省各地旅游部门将继续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加快发展避暑休闲、健康养生、山地户外、商务会展、汽车露营、研学旅行、老年旅游等多元化旅游新业态,开发出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让游客从一朵花感受到更多元的旅游体验。
|